Nguyên văn kinh chữ Hán

16/01/20193:50 SA(Xem: 2934)
Nguyên văn kinh chữ Hán

KINH PHÁP CÚ BẮC TRUYỀN 
ĐTK/ĐCTT, N°. 0210 
Soạn tập: Tôn giả Pháp Cứu 
Hán dịch: Đời Ngô, Thiên Trúc Sa-môn Duy-kỳ-nan 
Việt dịch: Thích Đồng Ngộ - Thích Nguyên Hùng
Nhà xuất bản Ananda Viet Foundation 2019

QUYỂN HẠ
(gồm 18 phẩm, từ phẩm 22 đến phẩm 39 | 402 bài kệ)
Việt dịch: Thích Nguyên Hùng
 

北傳法句經

尊者法救撰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

 

法句經序

 

曇缽偈者,眾經之要義。曇之言,法缽者句也。而法句經別有數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偈。偈者結語,猶詩頌也。是佛見事而作,非一時言,各有本末布在諸經。佛一切智厥性大仁,湣傷天下出興於世,開顯道義所以解人,凡十二部經,總括其要別為數部。四部阿含佛去世後阿難所傳,卷無大小皆稱聞如是處。佛所在究暢其說,是後五部沙門,各自鈔眾經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義條別為品,於十二部經靡不斟酌,無所適名,故曰法句,諸經為法言。法句者由法言也。近世葛氏傳七百偈,偈義致深譯人出之頗使其渾,惟佛難值其文難聞。又諸佛興皆在天竺,天竺言語與漢異音云,其書為天書語為天語,名物不同傳實不易。唯昔藍調安侯世高都尉佛調,譯梵為秦,實得其體,斯已難繼。後之傳者雖不能密,猶常貴其寶粗得大趣。始者維衹難,出自天竺,以黃武三年來適武昌,僕從受此五百偈本,請其同道竺將焰為譯,將焰雖善天竺語未備曉漢,其所傳言或得梵語,或以義出音,迎質真朴初謙其為辭不雅。維衹難曰:佛言:依其義不用飾,取其法不以嚴,其傳經者令易曉,勿失厥義,是則為善。坐中咸曰:老氏稱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明聖人意深邃無極。今傳梵義實宜經達,是以自偈受譯人口,因修本旨不加文飾,譯所不解則闕不傳,故有脫失多不出者。然此雖辭樸而旨深,文約而義博,事鉤眾經章有本句有義說,其在天竺始進業者,不學法句謂之越敘,此乃始進者之洪漸,深入者之奧藏也。可以啟曚辯惑誘人自立,學之功微而所苞者廣,寔可謂妙要也哉。昔傳此時,有所不解,會將炎來,更從咨問受此偈輩。復得十三品,並校往古,有所增定,第其品目合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庶有補益共廣問焉。

法句經卷上

尊者法救撰吳天竺沙門維祗難等譯

(經文依大正藏,文句不明者參考龍藏)

第一  無常品,二十有一章

無常品者,寤欲昏亂,榮命難保,唯道是真。

1  睡眠解寤,宜歡喜思,聽我所說,撰集佛言:

2  所行非常,謂興衰法,夫生輒死,此滅為樂。

3  譬如陶家,埏埴作器,一切要壞,人命亦然。

4  如河駛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還。

5  譬人操杖,行牧食牛,老死猶然,亦養命去。

6  千百非一,族姓男女,貯聚財產,無不衰喪。

7  生者日夜,命自攻削,壽之消盡,如滎雪水。

8  常者皆盡,高者亦墮,合會有離,生者有死。

9  眾生相克,以喪其命,隨行所墮,自受殃福。

10 老見苦痛,死則意去,樂家縛獄,貪世不斷。

11 咄嗟老至,色變作耄,少時如意,老見蹈藉。

12 雖壽百歲,亦死過去,為老所厭,病條至際。

13 是日已過,命則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14 老則色衰,所病自壞,形敗腐朽,命終自然。

15 是身何用,恒漏臭處,為病所困,有老死患。

16 嗜欲自恣,非法是增,不見聞變,壽命無常。

17 非有子恃,亦非父兄,為死所迫,無親可怙。

18晝夜慢惰,老不止淫,有財不施,不受佛言,有此四弊,為自侵欺。

19 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間,無有地方所,脫之不受死。

20 是務是吾作,當作令致是,人為此躁擾,履踐老死憂。

21 知此能自淨,如是見生盡,比丘厭魔兵,從生死得度。

第二  教學品,二十有九章

教學品者,導以所行,釋己愚闇,得見道明。

22 咄哉何為寐?螉螺蚌蠹類,隱弊以不淨,迷惑計為身。

23 焉有被斫創,心如嬰疾痛,遘於眾厄難,而反為用眠。

24 思而不放逸,為仁學仁瑹,從是無有憂,常念自滅意。

25 正見學務增,是為世間明,所生福千倍,終不墮惡道。

26 莫學小道,以信邪見,莫習放蕩,令增欲意。

27 善修法行,學誦莫犯,行道無憂,世世常安。

28 愍學攝身,常慎思言,是到不死,行滅得安。

29 非務勿學,是務宜行,已知可念,則漏得滅。

30 見法利身,夫到善方,知利健行,是謂賢明。

31 起覺義者,學滅以固,著滅自恣,損而不興。

32 是向以強,是學得中,從是解義,宜憶念行。

33 學先斷母,率君二臣,廢諸營從,是上道人。

34 學無朋類,不得善友,甯獨守善,不與愚偕。

35 樂戒學行,奚用伴為,獨善無憂,如空野象。

36 戒聞俱善,二者孰賢,方戒稱聞,宜諦學行。

37 學先護戒,開閉必固,施而無受,仂行勿臥。

38 若人壽百歲,邪學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進受正法。

39 若人壽百歲,奉火修異術,不如須臾頃,事戒者福稱。

40 能行說之可,不能勿空語,虛偽無誠信,智者所 屏棄。

41 學當先求解,觀察別是非,受諦應誨彼,慧然不復惑。

42 被髮學邪道,草衣內貪濁 曚曚不識真,如聾聽五音。

43 學能舍三惡,以藥消眾毒,健夫度生死,如蛇脫故皮。

44 學而多聞,持戒不失,兩世見譽,所願者得。

45 學而寡聞,持戒不完,兩世受痛,喪其本願。

46 夫學有二,常親多聞,安諦解義,雖困不邪。

47 稊稗害禾,多欲妨學,耘除眾惡,成收必多。

48 慮而後言,辭不強梁,法說義說,言而莫違。

49 善學無犯,畏法曉忌,見微知者,誡無後患。

50 遠舍罪福,務成梵行,終身自攝,是名善學。

第三  多聞品,十有九章

多聞品者,亦勸聞學,積聞成聖,自致正覺。

51 多聞能持固,奉法為垣牆,精進難踰毀,從是戒慧成。

52 多聞令志明,已明智慧增,智則博解義,見義行法安。

53 多聞能除憂,能以定為歡,善說甘露法,自致得泥洹。

54 聞為知法律,解疑亦見正,從聞舍非法,行到不死處。

55 為能師現道,解疑令學明,亦興清淨本,能奉持法藏。

56 能攝為解義,解則戒不穿,受法猗法者,從是疾得安。

57 若多少有聞,自大以憍人,是如盲執燭,昭彼不自明。

58 夫求爵位財,尊貴升天福,辯慧世間悍,斯聞為第一。

59 帝王聘禮聞,天上天亦然,聞為第一藏,最富旅力強。

60 智者為聞屈,好道者亦樂,王者盡心事,雖釋梵亦然。

61 仙人常敬聞,況貴巨富人,是以慧為貴,可禮無過是。

62 事日為明故,事父為恩故,事君以力故,聞故事道人。

63 人為命事醫,欲勝依豪強,法在智慧處,福行世世明。

64 察友在為謀,別伴在急時,觀妻在房樂,欲知智 在說。

65 聞為今世利,妻子昆弟友,亦致後世福,積聞成聖智。

66 是能散憂恚,亦除不祥衰,欲得安隱吉,當事多聞者。

67 斫創無過憂,射箭無過愚,是壯莫能拔,唯從多聞除。

68 盲從是得眼,闇者從得燭,亦導世間人,如目將無目。

69 是故可舍癡,離慢豪富樂,務學事聞者,是名積聚德。

第四  篤信品,十有八章

篤信品者,立道之根果,於因正見,行不回顧。

 

70 信慚戒意財,是法雅士譽,斯道明智說,如是升天世。

71 愚不修天行,亦不譽佈施,信施助善者,從是到彼安。

72 信者真人長,念法所住安,近者意得上,智壽壽中賢。

73 信能得道,法致滅度,從聞得智,所到有明。

74 信能度淵,攝為船師,精進除苦,慧到彼岸。

75 士有信行,為聖所譽,樂無為者,一切縛解。

76 信之與戒,慧意能行,健夫度恚,從是脫淵。

77 信使戒誠,亦受智慧,在在能行,處處見養。

78 比方世利,慧信為明,是財上寶,家產非常。

79 欲見諸真,樂聽講法,能舍慳垢,此之為信。

80 信能度河,其福難奪,能禁止盜,野沙門樂。

81 無信不習,好剝正言,如拙取水,掘泉揚泥。

82 賢夫習智,樂仰清流,如善取水,思令不擾。

83 信不染他,唯賢與人,可好則學,非好則遠。

84 信為我輿,莫知斯載,如大象調,自調最勝。

85 信財戒財,慚愧亦財,聞財施財,慧為七財。

86  從信守戒,常淨觀法,慧而利行,奉敬不忘。

87  生有此財,不問男女,終以不貧,賢者識真。

第五  戒慎品,十有六章

誡慎品者,授與善道,禁制邪非,後無所悔也。

88  人而常清,奉律至終,淨修善行,如是戒成。

89  慧人護戒,福致三寶,名聞得利,後上天樂。

90  常見法處,護戒為明,得成真見,輩中吉祥。

91  持戒者安,令身無惱,夜臥恬淡,寤則常歡。

92  修戒佈施,作福為福,從是適彼,常到安處。

93  何終為善?何善安止?何為人寶?何盜不取?

94  戒終老安,戒善安止,慧為人寶,福盜不取。

95  比丘立戒,守攝諸根,食知自節,悟意令應。

96  以戒降心,守意正定,內學正觀,無忘正智。

97  明哲守戒,內思正智,行道如應,自清除苦。

98  蠲除諸垢,盡慢勿生,終身求法,勿暫離聖。

99  戒定慧解,是當善惟,都已離垢,無禍除有。

100 著解則度,餘不復生,越諸魔界,如日清明。

101 狂惑自恣,已常外避,戒定慧行,求滿勿離。

102 持戒清淨,心不自恣,正智已解,不睹邪部。

103 是往吉處,為無上道,亦舍非道,離諸魔界。

第六  惟念品,十有二章

惟念品者,守微之始,內思安般,必解道紀。

104 出息入息念,具滿諦思惟,從初竟通利,安如佛所說。

105 是則昭世間,如雲解月現,起止學思惟,坐臥不廢忘。

106 比丘立是念,前利後則勝,始得終必勝,逝不睹生死。

107 若見身所住,六更以為最,比丘常一心,便自知泥洹。

108 已有是諸念,自身常建行,若其不如是,終不得意行。

109 是隨本行者,如是度愛勞,若能悟意念,知解一心樂。

110 應時等行法,是度老死惱,比丘悟意行,當令應是念。

111 諸念生死棄,為能作苦際,常當聽微妙,自覺悟其意。

112 能覺者為賢,終始無所會,以覺意能應,日夜務學行。

113 當解甘露要,令諸漏得盡,夫人得善利,乃來自歸佛。

114 是故當晝夜,常念佛法眾,己知自覺意,是為佛弟子。

115 常當晝夜念,佛與法及僧,念身念非常,念戒佈施德,空不願無相,晝夜當念是。

第七  慈仁品,十有八章

慈仁品者,是謂大人,聖人所履,德普無量。

116 為仁不殺,常能攝身,是處不死,所適無患。

117 不殺為仁,慎言守心,是處不死,所適無患。

118 彼亂已整,守以慈仁,見怒能忍,是為梵行。

119 至誠安徐,口無麤言,不瞋彼所,是謂梵行。

120 垂拱無為,不害眾生,無所嬈惱,是應梵行。

121 常以慈哀,淨如佛教,知足知止,是度生死。

122 少欲好學,不惑於利,仁而不犯,世上所稱。

123 仁壽無犯,不興變快,人為諍擾,慧以嘿安。

124 普憂賢友,哀加眾生,常行慈心,所適者安。

125 仁儒不邪,安止無憂,上天衛之,智者樂慈。

126 晝夜念慈,心無克伐,不害眾生,是行無仇。

127 不慈則殺,違戒言妄,過不與他,不觀眾生。

128 酒致失志,為放逸行,後墮惡道,無誠不真。

129 履仁行慈,博愛濟眾,有十一譽:福常隨身、臥安覺安、不見惡夢。

130 天護人愛、不毒不兵、水火不喪、在所得利、死升梵天、是為十一。

131 若念慈心,無量不廢,生死漸薄,得利度世。

132 仁無亂志,慈最可行,愍傷眾生,此福無量。

133 假令盡壽命,勤事天下人,象馬以祠天,不如行一慈。

第八  言語品,十有二章

言語品者,所以戒口,發說談論,當用道理。

134 惡言罵詈,憍陵蔑人,興起是行,疾怨滋生。

135 遜言順辭,尊敬於人,棄結忍惡,疾怨自滅。

136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斬身,由其惡言。

137 諍為少利,如掩失財,從彼致諍,令意向惡。

138 譽惡惡所譽,是二俱為惡,好以口儈鬥,是後皆無安。

139 無道墮惡道,自增地獄苦,遠愚修忍意,念諦則無犯。

140 從善得解脫,為惡不得解,善解者為賢,是為脫惡惱。

141 解自抱損意,不躁言得中,義說如法說,是言柔軟甘。

142 是以言語者,必使己無患,亦不克眾人,是為能善言。

143 言使投意可,亦令得歡喜,不使至惡意,出言眾悉可。

144 至誠甘露說,如法而無過,諦如義如法,是為近道立。

145 說如佛言者,是吉得滅度,為能作浩際,是謂言中上。

第九  雙要品,二十有二章

雙要品者,兩兩相明,善惡有對,舉義不單。

 

146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惡,即言即行,罪苦自追,車轢於轍。

147 心為法本,心尊心使,中心念善,即言即行,福樂自追,如影隨形。

148 隨亂意行,拘愚入冥,自大無法,何解善言。

149 隨正意行,開解清明,不為妒嫉,敏達善言。

150 慍於怨者,未嘗無怨,不慍自除,是道可宗。

151 不好責彼,務自省身,如有知此,永滅無患。

152 行見身淨,不攝諸根,飲食不節,慢墮怯弱,為邪所制,如風靡草。

153 觀身不淨,能攝諸根,食知節度,常樂精進,不為邪動,如風大山。

154 不吐毒態,欲心馳騁,未能自調,不應法衣。

155 能吐毒態,戒意安靜,降心已調,此應法衣。

156 以真為偽,以偽為真,是為邪計,不得真利。

157 知真為真,見偽知偽,是為正計,必得真利。

158 蓋屋不密,天雨則漏,意不惟行,淫泆為穿。

159 蓋屋善密,雨則不漏,攝意惟行,淫泆不生。

160 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漸迷習非,不覺成惡。

161 賢夫染人,如近香熏,進智習善,行成潔芳。

162 造憂後憂,行惡兩憂,彼憂惟懼,見罪心懅。

163 造喜後喜,行善兩喜,彼喜惟歡,見福心安。

164 今悔後悔,為惡兩悔,厥為自殃,受罪熱惱。

165 今歡後歡,為善兩歡,厥為自佑,受福悅豫。

166 巧言多求,放蕩無戒,懷淫怒癡,不惟止觀,聚如群牛,非佛弟子。

167 時言少求,行道如法,除淫怒癡,覺正意解,見對不起,是佛弟子。

第十  放逸品,有二十章

放逸品者,引律戒情,防邪撿失,以道勸賢。

168 戒為甘露道,放逸為死徑,不貪則不死,失道為自喪。

169 慧智守道勝,終不為放逸,不貪致歡喜,從是得道樂。

170 常當惟念道,自強守正行,健者得度世,吉祥無有上。

171 正念常興起,行淨惡易滅,自製以法壽,不犯善名增。

172 發行不放逸,約以自調心,慧能作定明,不返冥淵中。

173 愚人意難解,貪亂好諍訟,上智常重慎,護斯為寶尊。

174 莫貪莫好諍,亦莫嗜欲樂,思心不放逸,可以獲大安。

175 放逸如自禁,能卻之為賢,已升智慧閣,去危為即安。

176 明智觀於愚,譬如山與地,居亂而身正,彼為獨覺悟。

177 是力過師子,棄惡為大智,睡眠重若山,癡冥為所弊。

178 安臥不計苦,是以常受胎,不為時自恣,能制漏得盡。

179 自恣魔得便,如師子搏鹿,能不自恣者,是為戒比丘。

180 彼思正淨者,常當自護心,比丘謹慎樂,放逸多憂苦。

181 變諍小致大,積惡入火焰,守戒福致善,犯戒有懼心,能斷三界漏,此乃近泥洹。

182 若前放逸,後能自禁,是昭世間,念定其宜。

183 過失為惡,追覆以善,是昭世間,念善其宜。

184 少莊舍家,盛修佛教,是昭世間,如月雲消。

185 人前為惡,後止不犯,是昭世間,如月雲消。

186 生不施惱,死而不戚,是見道悍,應中勿憂。

187 斷濁黑法,學惟清白,度淵不反,棄猗行止,不復染樂,欲斷無憂。

第十一  心意品,十有二章

心意品者,說意精神,雖空無形,造作無竭。

188 意使作狗,難護難禁,慧正其本,其明乃大。

189 輕躁難持,唯欲是從,制意為善,自調則寧。

190 意微難見,隨欲而行,慧常自護,能守即安。

191 獨行遠逝,覆藏無形,損意近道,魔繫乃解。

192 心無住息,亦不知法,迷於世事,無有正智。

193 念無適止,不絕無邊,福能遏惡,覺者為賢。

194 佛說心法,雖微非真,當覺逸意,莫隨放心。

195 見法最安,所願得成,慧護微意,斷苦因緣。

196 有身不久,皆當歸土,形壞神去,寄住何貪。

197 心豫造處,往來無端,念多邪僻,自為招患。

198 是意自造,非父母為,可勉向正,為福勿回。

199 藏六如龜,防意如城,慧與魔戰,勝則無患。

第十二  華香品,十有七章

華香品者,明學當行,因華見實,使偽反真。

200 孰能擇地,舍鑒取天,誰說法句,如擇善華。

201 學者擇地,舍鑒取天,善說法句,能采德華。

202 知世壞喻,幻法忽有,斷魔華敷,不睹生死。

203 見身如沫,幻法自然,斷魔華敷,不睹生死。

204 身病則萎,若華零落,死命來至,如水湍驟。

205 貪欲無厭,消散人念,邪致之財,為自侵欺。

206 如蜂集華,不嬈色香,但取昧去,仁入聚然。

207 不務觀彼,作與不作,常自省身,知正不正。

208 如可意華,色好無香,工語如是,不行無得。

209 如可意華,色美且香,工語有行,必得其福。

210 多作寶花,結步搖綺,廣積德香,所生轉好。

211 奇草芳花,不逆風熏,近道敷開,德人逼香。

212 旃檀多香,青蓮芳花,雖曰是真,不如戒香。

213 華香氣微,不可謂真,持戒之香,到天殊勝。

214 戒具成就,行無放逸,定意度脫,長離魔道。

215 如作田溝,近于大道,中生蓮華,香潔可意。

216 有生死然,凡夫處邊,慧者樂出,為佛弟子。

第十三  愚闇品,二十有一章

愚闇品者,將以開曚,故陳其態,欲使窺明。

217 不寐夜長,疲惓道長,愚生死長,莫知正法。

218 癡意常冥,逝如流川,在一行疆,獨而無偶。

219 愚人著數,憂戚久長,與愚居苦,於我猶怨。

220 有子有財,愚惟汲汲,我且非我,何憂子財?

221 暑當止此,寒當止此,愚多務慮,莫知來變。

222 愚曚愚極,自謂我智,愚而勝智,是謂極愚。

223 頑闇近智,如瓢斟味,雖久狎習,猶不知法。

224 開達近智,如舌嘗味,雖須臾習,即解道要。

225 愚人施行,為身招患,快心作惡,自致重殃。

226 行為不善,退見悔吝,致涕流面,報由宿習。

227 行為德善,進睹歡喜,應來受福,喜笑悅習。

228 過罪未熟,愚以恬惔,至其熟處,自受大罪。

229 愚所望處,不謂適苦,臨墮厄地,乃知不善。

230 愚蠢作惡,不能自解,殃追自焚,罪成熾燃。

231 愚好美食,日月滋甚,於十六分,未一思法。

232 愚生念慮,至終無利,自招刀杖,報有印章。

233 觀處知其愚,不施而廣求,所墮無道智,往往有惡行。

234 遠道近欲者,為食在學名,貪猗家居故,多取供異姓。

235 學莫墮二望,莫作家沙門,貪家違聖教,為後自匱乏。

236 此行與愚同,但令欲慢增,利求之願異,求道意亦異。

237 是以有識者,出為佛弟子,棄愛舍世習,終不墮生死。

第十四  明哲品,十有六章

明哲品者,舉智行者,修福進道,法為明鏡。

238 深觀善惡,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終吉無憂,故世有福,念思紹行,善致其願,福祿轉勝。

239 信善作福,積行不厭,信知陰德,久而必彰。

240 常避無義,不親愚人,思從賢友,押附上士。

241 喜法臥安,心悅意清,聖人演法,慧常樂行。

242 仁人智者,齋戒奉道,如星中月,照明世間。

243 弓工調角,水人調船,材匠調木,智者調身。

244 譬如厚石,風不能移,智者意重,毀譽不傾。

245 譬如深淵,澄靜清明,慧人聞道,心淨歡然。

246 大人體無欲,在所照然明,雖或遭苦樂,不高現其智。

247 大賢無世事,不願子財國,常守戒慧道,不貪邪富貴。

248 智人知動搖,譬如沙中樹,朋友志未強,隨色染其素。

249 世皆沒淵,鮮克度岸,如或有人,欲度必奔。

250 誠貪道者,覽受正教,此近彼岸,脫死為上。

251 斷五陰法,靜思智慧,不反入淵,棄猗其明。

252 抑制情欲,絕樂無為,能自拯濟,使意為慧。

253 學取正智,意惟正道,一心受諦,不起為樂,漏盡習除,是得度世。

第十五  羅漢品,十有一章

羅漢品者,言真人性,脫欲無著,心不渝變。

254 去離憂患,脫於一切,縛結已解,冷而無暖。

255 心淨得念,無所貪樂,已度癡淵,如雁棄池。

256 量腹而食,無所藏積,心空無想,度眾行地,

257 如空中鳥,遠逝無礙,世間習盡,不復仰食。

258 虛心無患,已到脫處,譬如飛鳥,暫下輒逝。

259 制根從止,如馬調禦,舍憍慢習,為天所敬。

260 不怒如地,不動如山,真人無垢,生死世絕。

261 心已休息,言行亦正,從正解脫,寂然歸滅。

262 棄欲無著,缺三界障,望意已絕,是謂上人。

263 在聚若野,平地高岸,應真所過,莫不蒙佑。

264 彼樂空閒,眾人不能,快哉無望,無所欲求。

第十六  述千品,十有六章

 

述千品者,示學者徑,多而不要,不如約明。

 

265 雖誦千言,句義不正,不如一要,聞可滅意。

266 雖誦千言,不義何益,不如一義,聞行可度。

267 雖多誦經,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268 千千為敵,一夫勝之,未若自勝,為戰中上。

269 自勝最賢,故曰人雄,護意調身,自損至終。

270 雖曰尊天,神魔梵釋,皆莫能勝,自勝之人。

271 月千反祠,終身不輟,不如須臾,一心念法,一念道福,勝彼終身。

272 雖終百歲,奉事火祠,不如須臾,供養三尊,一供養福,勝彼百年。

273 祭神以求福,從後觀其報,四分未望一,不如禮賢者。

274 能善行禮節,常敬長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壽而安。

275 若人壽百歲,遠正不持戒,不如生一日,守戒正意禪。

276 若人壽百歲,邪偽無有智,不如生一日,一心學正智。

277 若人壽百歲,懈怠不精進,不如生一日,勉力行精進。

278 若人壽百歲,不知成敗事,不如生一日,見微知所忌。

279 若人壽百歲,不見甘露道,不如生一日,服行甘露味。

280 若人壽百歲,不知大道義,不如生一日,學推佛法要。

第十七  惡行品,二十有二章

惡行品者,感切惡人,動有罪報,不行無患。

281 見善不從,反隨噁心,求福不正,反樂邪淫。

282 凡人為惡,不能自覺,愚癡快意,令後鬱毒。

283 歹凶人行虐,沈漸數數,快欲為人,罪報自然。

284 吉人行德,相隨積增,甘心為之,福應自然。

285 妖孽見福,其惡未熟,至其惡熟,自受罪虐。

286 禎祥見禍,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

287 擊人得擊,行怨得怨,罵人得罵,施怒得怒。

288 世人無聞,不知正法,生此壽少,何宜為惡。

289 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罪充滿,從小積成。

290 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漸盈大器,凡福充滿,從纖纖積。

291 夫士為行,好之與惡,各自為身,終不敗亡。

292 好取之士,自以為可,沒取彼者,人亦沒之。

293 惡不即時,如構牛乳,罪在陰祠,如灰覆火。

294 戲笑為惡,以作身行,號泣受報,隨行罪至。

295 作惡不覆,如兵所截,牽往乃知,已墮惡行,後受苦報,如前所習。

296 如毒摩瘡,船入洄澓。惡行流僽,靡不傷克。

297 加惡誣罔人,清白猶不汙,愚殃反自及,如塵逆風坌。

298 過失犯非惡,能追悔為善,是明照世間,如日無雲曀。

299 夫士所以行,然後身自見,為善則得善,為惡則得惡。

300 有識墮胞胎,惡者入地獄,行善上升天,無為得泥洹。

301 非空非海中,非隱山石間,莫能於此處,避免宿惡殃。

302 眾生有苦惱,不得免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惡。

第十八  刀杖品,十有四章

刀杖品者,教習慈仁,無行刀杖,賊害眾生。

303 一切皆懼死,莫不畏杖痛,恕己可為譬,勿殺勿行杖。

304 能常安群生,不加諸楚毒,現世不逢害,後世長安隱。

305 不當麤言,言當畏報,惡往禍來,刀杖歸軀。

306 出言以善,如叩鍾磬,身無論議,度世則易。

307 歐杖良善,妄讒無罪,其殃十倍,災迅無赦:

308 生受酷痛,形體毀折,自然惱病,失意恍惚,

309 人所誣咎,或縣官厄,財產耗盡,親戚離別,

310 舍宅所有,災火焚燒,死入地獄。如是為十。

311 雖□剪發,長服草衣,沐浴踞石,奈癡結何?

312 不伐殺燒,亦不求勝,人愛天下,所適無怨。

313 世儻有人,能知慚愧,是名誘進,如策良馬。

314 如策善馬,進道能遠,人有信戒,定意精進,受道慧成,便滅眾苦。

315 自嚴以修法,滅損受淨行,杖不加群生,是沙門道人。

316 無害於天下,終身不遇害,常慈於一切,孰能與為怨?

 

第十九  老耗品,十有四章

老耗品者,誨人勤仂,不與命競,老悔何益。

317 何喜何笑?命常熾然,深弊幽冥,不如求錠。

318 見身形範,倚以為安,多想致病,豈知非真?

319 老則色衰,病無光澤,皮緩肌縮,死命近促。

320 身死神徒,如御棄車,肉消骨散,身何可怙?

321 身為如城,骨幹肉塗,生至老死,但藏恚慢。

322 老則形變,喻如故車,法能除苦,宜以仂學。

323 人之無聞,老若特牛,但長肌肥,無有福慧。

324 生死無聊,往來艱難,意猗貪身,生苦無端。

325 慧以見苦,是故棄身,滅意斷行,愛盡無生。

326 不修梵行,又不富財,老如白鷺,守伺空池。

327 既不守戒,又不積財,老羸氣竭,思故何逮?

328 老如秋葉,何穢鑒錄,命疾脫至,亦用後悔。

329 命欲日夜盡,及時可勸力,世間諦非常,莫惑墮冥中。

330 當學燃意燈,自練求智慧,離垢勿染汙,執燭觀道地。

第二十  愛身品,十有三章

愛身品者,所以勸學,終有益己,滅罪興福。

331 自愛身者,慎護所守,悕望欲解,學正不寐。

332 為身第一,常自勉學,利乃誨人,不惓則智。

333 學先自正,然後正人,調身入慧,必遷為上。

334 身不能利,安能利人,心調體正,何願不至。

335 本我所造,後我自受,為惡自更,如剛鑽珠。

336 人不持戒,滋蔓如藤,逞情極欲,惡行日增。

337 惡行危身,愚以為易,善最安身,愚以為難。

338 如真人教,以道法身,愚者嫉之,見而為惡。

339 行惡得惡,如種苦種,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自代。

340 習善得善,亦如種甜,自利利人,益而不費。欲知利身,戒聞為最。

341 如有自愛,欲生天上,敬樂聞法,當念佛教。

342 凡用必豫慮,勿以損所務,如是意日修,事務不失時。

343 夫治事之士,能至終成利,真見身應行,如是得所欲。

第二十一  世俗品,十有四章

世俗品者,說世幻夢,當舍浮華,勉修道用。

344 如車行道,舍平大途,從邪徑敗,生折軸憂。

345 離法如是,從非法增,愚守至死,亦有折患。

346 順行正道,勿隨邪業,行住臥安,世世無患。

347 萬物如泡,意如野馬,居世若幻,奈何樂此?

348 若能斷此,伐其樹根,日夜如是,必至於定。

349 一施如信,如樂之人,或從惱意,以飯食眾,此輩日夜,不得定意。

350 世俗無眼,莫見道真,如少見明,當養善意。

351 如雁將群,避羅高翔,明人導世,度脫邪眾。

352 世皆有死,三界無安,諸天雖樂,福盡亦喪。

353 觀諸世間,無生不終,欲離生死,當行道真。

354 癡覆天下,貪令不見,邪疑卻道,苦愚從是。

355 一法脫過,謂妄語人,不免後世,靡惡不更。

356 雖多積珍寶,嵩高至於天,如是滿世間,不如見道瑹。

357 不善像如善,愛如似無愛,以苦為樂像,狂夫為所致。

法句經卷下

尊者法救撰吳天竺沙門維袛難等譯

第二十二  述佛品,二十有一章

述佛品者,道佛神德,無不利度,明為世則。

358 己勝不受惡,一切勝世間,叡智廓無疆,開曚令入道。

359 決網無罣礙,愛盡無所積,佛意深無極,未踐瑹令踐。

360 勇健立一心,出家日夜滅,根斷無欲意,學正念清明。

361 見諦淨無穢,已度五道淵,佛出照世間,為除眾憂苦。

362 得生人道難,生壽亦難得,世間有佛難,佛法難得聞。

363 我既無歸保,亦獨無伴侶,積一行得佛,自然通聖道。

364 船師能渡水,精進為橋梁,人以種姓繫,度者為健雄。

365 壞惡度為佛,止地為梵志,除饉為學法,斷種為弟子。

366 觀行忍第一,佛說泥洹最,舍罪作沙門,無嬈害於彼。

367 不嬈亦不惱,如戒一切持,少食捨身貪,有行幽隱處,意諦以有黠,是能奉佛教。

368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369 佛為尊貴,斷漏無淫,諸釋中雄,一群從心。

370 快哉福報,所願皆成,敏於上寂,自致泥洹。

371 或多自歸,山川樹神,廟立圖像,祭祠求福,

372 自歸如是,非吉非上,彼不能來,度我眾苦。

373 如有自歸,佛法聖眾,道德四諦,必見正慧。

374 生死極苦,從諦得度,度世八道,斯除眾苦。

375 自歸三尊,最吉最上,唯獨有是,度一切苦。

376 士如中正,志道不慳,利哉斯人,自歸佛者。

377 明人難值,亦不比有,其所生處,族親蒙慶。

378 諸佛興快,說經道快,眾聚和快,和則常安。

第二十三  安寧品,十有四章

安寧品者,差次安危,去惡即善,快而不墮。

379 我生已安,不慍於怨,眾人有怨,我行無怨。

380 我生已安,不病於病,眾人有病,我行無病。

381 我生已安,不戚於憂,眾人有憂,我行無憂。

382 我生已安,清淨無為,以樂為食,如光音天。

383 我生已安,澹泊無事,彌薪國火,安能燒我。

384 勝則生怨,負則自鄙,去勝負心,無爭自安。

385 熱無過淫,毒無過怒,苦無過身,樂無過滅。

386 無樂小樂,小辯小慧,觀求大者,乃獲大安。

387 我為世尊,長解無憂,正度三有,獨降眾魔。

388 見聖人快,得依附快,得離愚人,為善獨快。

389 守正道快,工說法快,與世無諍,戒具常快。

390 依賢居快,如親親會,近仁智者,多聞高遠。

391 壽命鮮少,而棄世多,學當取要,令至老安。

392 諸欲得甘露,棄欲滅諦快,欲度生死苦,當服甘露味。

第二十四  好喜品,十有二章

好喜品者,禁人多喜,能不貪欲,則無憂患。

393 違道則自順,順道則自違,舍義取所好,是為順愛欲。

394 不當趣所愛,亦莫有不愛,愛之不見憂,不愛見亦憂。

395 是以莫造愛,愛憎惡所由,已除縛結者,無愛無所憎。

396 愛喜生憂,愛喜生畏,無所愛喜,何憂何畏?

397 好樂生憂,好樂生畏,無所好樂,何憂何畏?

398 貪欲生憂,貪欲生畏,解無貪欲,何憂何畏?

399 貪法戒成,至誠知慚,行身近道,為眾所愛。

400 欲態不出,思正乃語,心無貪愛,必截流渡。

401 譬人久行,從遠吉還,親厚普安,歸來歡喜。

402 好行福者,從此到彼,自受福祚,如親來喜。

403 起從聖教,禁制不善,近道見愛,離道莫親。

404 近與不近,所住者異,近道升天,不近墮獄。

第二十五  忿怒品,二十有六章

忿怒品者,見瞋恚害,寬弘慈柔,天佑人愛。

405 忿怒不見法,忿怒不知道,能除忿怒者,福喜常隨身。

406 貪淫不見法,愚癡意亦然,除淫去癡者,其福第一尊。

407 恚能自制,如止奔車,是為善御,棄冥入明。

408 忍辱勝恚,善勝不善,勝者能施,至誠勝欺。

409 不欺不怒,意不多求,如是三事,死則上天。

410 常自攝身,慈心不殺,是生天上,到彼無憂。

411 意常覺寤,明暮勤學,漏盡意解,可致泥洹。

412 人相謗毀,自古至今,既毀多言,又毀訥忍,亦毀中和,世無不毀。

413 欲意非聖,不能制中,一毀一譽,但為利名。

414 明智所譽,唯稱是賢,慧人守戒,無所譏謗。

415 如羅漢淨,莫而誣謗,諸人咨嗟,梵釋所稱。

416 常守慎身,以護瞋恚,除身惡行,進修德行。

417 常守慎言,以護瞋恚,除口惡言,誦習法言。

418 常守慎心,以護瞋恚,除心惡念,思惟念道。

419 節身慎言,守攝其心,舍恚行道,忍辱最強。

420 舍恚離慢,避諸愛會,不著名色,無為滅苦。

421 起而解怒,淫生自禁,舍不明健,斯皆得安。

422 瞋斷臥安,恚滅淫憂,怒為毒本,軟意梵志,言善得譽,斷為無患。

423 同志相近,詳為作惡,後別餘恚,火自燒惱。

424 不知慚愧,無戒有怒,為怒所牽,不厭有務。

425 有力近兵,無力近軟,夫忍為上,宜常忍羸。

426 舉眾輕之,有力者忍,夫忍為上,宜常忍羸。

427 自我與彼,大畏有三,如知彼作,宜滅己中。

428 俱兩行義,我為彼教,如知彼作,宜滅己中。

429 苦智勝愚,麤言惡說,欲常勝者,於言宜默。

430 夫為惡者,怒有怒報,怒不報怒,勝彼鬥負。

第二十六  塵垢品,十有九章

塵垢品者,分別清濁,學當潔白,無行污辱。

 

431 生無善行,死墮惡道,往疾無間,到無資用。

432 當求智慧,以然意定,去垢勿汙,可離苦形。

433 慧人以漸,安徐稍進,洗除心垢,如工煉金。

434 惡生於心,還自壞形,如鐵生垢,反食其身。

435 不誦為言垢,不勤為家垢,不嚴為色垢,放逸為事垢。

436 慳為惠施垢,不善為行垢,今世亦後世,惡法為常垢。

437 垢中之垢,莫甚於癡,學當舍惡,比丘無垢。

438 苟生無恥,如鳥長喙,強顏耐辱,名曰穢生。

439 廉恥雖苦,義取清白,避辱不妄,名曰潔生。

440 愚人好殺,言無誠實,不與而取,好犯人婦,

441 逞心犯戒,迷惑於酒,斯人世世,自掘身本。

442 人如覺是,不當念惡,愚近非法,久自燒沒。

443 若信佈施,欲揚名譽,會人虛飾,非入淨定。

444 一切斷欲,截意根原,晝夜守一,必入定意。

445 著垢為塵,從染塵漏,不染不行,淨而離愚。

446 見彼自侵,常內自省,行漏自欺,漏盡無垢。

447 火莫熱於淫,捷莫疾於怒,網莫密於癡,愛流駛乎河。

448 虛空無轍瑹,沙門無外意,眾人盡樂惡,唯佛淨無穢。

449 虛空無轍瑹,沙門無外意,世間皆無常,佛無我所有。

第二十七  奉持品,十有七章

奉持品者,解說道義,法貴德行,不用貪侈。

450 好經道者,不競於利,有利無利,無欲不惑。

451 常愍好學,正心以行,擁懷寶慧,是謂為道。

452 所謂智者,不必辯言,無恐無懼,守善為智。

453 奉持法者,不以多言,雖素少聞,身依法行,守道不忌,可謂奉法。

454 所謂老者,不必年耆,形熟發白,蠢愚而已。

455 謂懷諦法,順調慈仁,明遠清潔,是為長老。

456 所謂端政,非色如花,慳嫉虛飾,言行有違。

457 謂能舍惡,根原已斷,慧而無恚,是謂端政。

458 所謂沙門,非必除發,妄語貪取,有欲如凡。

459 謂能止惡,恢廓弘道,息心滅意,是為沙門。

460 所謂比丘,非時乞食,邪行淫彼,稱名而已。

461 謂舍罪福,淨修梵行,慧能破惡,是為比丘。

462 所謂仁明,非口不言,用心不淨,外順而已。

463 謂心無為,內行清虛,此彼寂滅,是為仁明

464 所謂有道,非救一物,普濟天下,無害為道。

465 戒眾不言,我行多誠,得定意者,要由閉損。

466 意解求安,莫習凡人,使結未盡,莫能得脫。

第二十八  道行品,二十有八章

道行品者,旨說大要,度脫之道,此為極妙。

 

467 八直最上道,四諦為法跡,不淫行之尊,施燈必得眼。

468 是道無復畏,見淨乃度世,此能壞魔兵,力行滅邪苦。

469 我已開正道,為大現異明,已聞當自行,行乃解邪縛。

470 生死非常苦,能觀見為慧,欲離一切苦,行道一切除。

471 生死非常空,能觀見為慧,欲離一切苦,但當勤行道。

472 起時當即起,莫如愚覆淵,與墮與瞻聚,計罷不進道。

473 念應念則正,念不應則邪,慧而不起邪,思正道乃成。

474 慎言守意念,身不善不行,如是三行除,佛說是得道。

475 斷樹無伐本,根在猶復生,除根乃無樹,比丘得泥洹。

476 不能斷樹,親戚相戀,貪意自縛,如犢慕乳。

477 能斷意本,生死無疆,是為近道,疾得泥洹。

478 貪淫致老,瞋恚致病,愚癡致死,除三得道。

479 釋前解後,脫中度彼,一切念滅,無復老死。

480 人營妻子,不觀病法,死命卒至,如水湍驟。

481 父子不救,余親何望,命盡怙親,如盲守燈。

482 慧解是意,可修經戒,勤行度世,一切除苦。

483 遠離諸淵,如風卻雲,已滅思想,是為知見。

484 智為世長,惔樂無為,知受正教,生死得盡。

485 知眾行空,是為慧見,罷厭世苦,從是道除。

486 知眾行苦,是為慧見,罷厭世苦,從是道除。

487 眾行非身,是為慧見,罷厭世苦,從是道除。

488 吾語汝法,愛箭為射,宜以自勖,受如來言。

489 吾為都以滅,往來生死盡,非一情以解,所演為道眼。

490 駛流澍于海,潘水漾疾滿,故為智者說,可趣服甘露。

491 前未聞法輪,轉為哀眾生,於是奉事者,禮之度三有。

492 三念可念善,三亦難不善,從念而有行,滅之為正斷。

493 三定為轉念,棄猗行無量,得三三窟除,解結可應念。

494 知以戒禁惡,思惟慧樂念,已知世成敗,息意一切解。

第二十九  廣衍品,十有四章

廣衍品者,言凡善惡,積小致大,證應章句。

495 施安雖小,其報彌大,慧從小施,受見景福。

496 施勞於人,而欲望佑,殃咎歸身,自遘廣怨。

497 已為多事,非事亦造,伎樂放逸,惡習日增。

498 精進惟行,習是舍非,修身自覺,是為正習。

499 既自解慧,又多學問,漸進普廣,油酥投水。

500 自無慧意,不好學問,凝縮狹小,酪酥投水。

501 近道名顯,如高山雪,遠道闇昧,如夜發箭。

502 為佛弟子,常寤自覺,晝夜念佛,惟法思眾。

503 為佛弟子,當寤自覺,日暮思禪,樂觀一心。

504 人當有念意,每食知自少,則是痛欲薄,節消而保壽。

505 學難舍罪難,居在家亦難,會止同利難,難難無過有。

506 比丘乞求難,何可不自勉,精進得自然,後無欲於人。

507 有信則戒成,從戒多致寶,亦從得諧偶,在所見供養。

508 一坐一處臥,一行無放恣,守一以正身,心樂居樹間。

第三十  地獄品,十有六章

地獄品者,道泥梨事,作惡受惡,罪牽不置。

509 妄語地獄近,作之言不作,二罪後俱受,是行自牽往。

510 法衣在其身,為惡不自禁,苟沒惡行者,終則墮地獄。

511 無戒受供養,理豈不自損,死啖燒鐵丸,然熱劇火炭。

512 放逸有四事,好犯他人婦,臥險非福利,毀三淫泆四。

513 不福利墮惡,畏惡畏樂寡,王法重罰加,身死入地獄。

514 譬如拔菅草,執緩則傷手,學戒不禁制,獄錄乃自賊。

515 人行為慢惰,不能除眾勞,梵行有玷缺,終不受大福。

516 常行所當行,自持必令強,遠離諸外道,莫習為塵垢。

517 為所不當為,然後致鬱毒,行善常吉順,所適無悔㻞。

518 其於眾惡行,欲作若已作,是苦不可解,罪近難得避。

519 妄證求敗,行已不正,怨譖良人,以璙治士,罪縛斯人,自投於坑。

520 如備邊城,中外牢固,自守其心,非法不生,行缺致憂,令墮地獄。

521 可羞不羞,非羞反羞,生為邪見,死墮地獄。

522 可畏不畏,非畏反畏,信向邪見,死墮地獄。

523 可避不避,可就不就,玩習邪見,死墮地獄。

524 可近則近,可遠則遠,恒守正見,死墮善道。

第三十一  象喻品,十有八章

象喻品者,教人正身,為善得善,福報快焉。

525 我如象鬥,不恐中箭,常以誠信,度無戒人。

526 譬象調正,可中王乘,調為尊人,乃受誠信。

527 雖為常調,如彼新馳,亦最善象,不如自調。

528 彼不能適,人所不至,唯自調者,能到調方。

529 如象名財守,猛害難禁制,系絆不與食,而猶暴逸象。

530 沒在惡行者,恒以貪自系,其象不知厭,故數入胞胎。

531 本意為純行,及常行所安,悉舍降伏結,如鉤制象調。

532 樂道不放逸,能常自護心,是為拔身苦,如象出於𠸝。

533 若得賢能伴,俱行行善悍,能伏諸所聞,至到不失意。

534 不得賢能伴,俱行行惡悍,廣斷王邑裏,寧獨不為惡。

535 甯獨行為善,不與愚為侶,獨而不為惡,如象驚自護。

536 生而有利安,伴軟和為安,命盡為福安,眾惡不犯安。

537 人家有母樂,有父斯亦樂,世有沙門樂,天下有道樂。

538 持戒終老安,信正所正善,智慧最安身,不犯惡最安。

539 如馬調軟,隨意所如,信戒精進,定法要具。

540 明行成立,忍和意定,是斷諸苦,隨意所如。

541 從是往定,如馬調禦,斷恚無漏,是受天樂。

542 不自放恣,從是多寤,羸馬比良,棄惡為賢。

第三十二  愛欲品,三十有三章

愛欲品者,賤淫恩愛,世人為此,盛生災害。

543 心放在淫行,欲愛增枝條,分佈生熾盛,超躍貪果猴。

544 以為愛忍苦,貪欲著世間,憂患日夜長,莚如蔓草生。

545 人為恩愛惑,不能舍情欲,如是憂愛多,潺潺盈于池。

546 夫所以憂悲,世間苦非一,但為緣愛有,離愛則無憂。

547 己意安棄憂,無愛何有世?不憂不染求,不愛焉得安。

548 有憂以死時,為致親屬多,涉憂之長塗,愛苦常墮危。

549 為道行者,不與欲會,先誅愛本,無所植根,勿如刈葦,令心複生。

550 如樹根深固,雖截猶複生,愛意不盡除,輒當還受苦。

551 猿猴得離樹,得脫複趣樹,眾人亦如是,出獄複入獄。

552 貪意為常流,習與憍慢並,思想猗淫欲,自覆無所見。

553 一切意流衍,愛結如葛藤,唯慧分別見,能斷意根原。

554 夫從愛潤澤,思想為滋蔓,愛欲深無底,老死是用增。

555 所生枝不絕,但用食貪欲,養怨益丘塚,愚人常汲汲。

556 雖獄有鉤鍱,慧人不謂牢,愚見妻子息,染著愛甚牢。

557 慧說愛為獄,深固難得出,是故當斷棄,不視欲能安。

558 見色心迷惑,不惟觀無常,愚以為美善,安知其非真?

559 以淫樂自裹,譬如蠶作繭,智者能斷棄,不盻除眾苦。

560 心念放逸者,見淫以為淨,恩愛意盛增,從是造獄牢。

561 覺意滅淫者,常念欲不淨,從是出邪獄,能斷老死患。

562 以欲網自蔽,以愛蓋自覆,自恣縛於獄,如魚入笱口。

563 為老死所伺,若犢求母乳,離欲滅愛瑹,出網無所弊。

564 盡道除獄縛,一切此彼解,已得度邊行,是為大智士。

565 勿親遠法人,亦勿為愛染,不斷三世者,會複墮邊行。

566 若覺一切法,能不著諸法,一切愛意解,是為通聖意。

567 眾施經施勝,眾味道味勝,眾樂法樂勝,愛盡勝眾苦。

568 愚以貪自縛,不求度彼岸,貪為敗處故,害人亦自害。

569 愛欲意為田,淫怨癡為種,故施度世者,得福無有量。

570 伴少而貨多,商人怵惕懼,嗜欲賊害命,故慧不貪欲。

571 心可則為欲,何必獨五欲,違可絕五欲,是乃為勇士。

572 無欲無有畏,恬惔無憂患,欲除使結解,是為長出淵。

573 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則汝而不有。

574 伐樹忽休,樹生諸惡,斷樹盡株,比丘滅度。

575 夫不伐樹,少多餘親,心系於此,如犢求母。

第三十三  利養品,有二十章

利養品者,勵己防貪,見德思議,不為穢生。

576 芭蕉以實死,竹蘆實亦然,駏驉坐妊死,士以貪自喪。

577 如是貪無利,當知從癡生,愚為此害賢,首領分於地。

578 天雨七寶,欲猶無厭,樂少苦多,覺者為賢。

579 雖有天欲,慧舍無貪,樂離恩愛,為佛弟子。

580遠道順邪,貪養比丘,止有慳意,以供彼姓。

581 勿猗此養,為家舍罪,此非至意,用用何益。

582 愚為愚計,欲慢用增,異哉失利,泥洹不同。

583 諦知是者,比丘佛子,不樂利養,閒居卻意。

584 自得不恃,不從他望,望彼比丘,不至正定。

585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不知計數,衣服飲食。

586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取得知足,守行一法。

587 夫欲安命,息心自省,如鼠藏穴,潛隱習教。

588 約利約耳,奉戒思惟,為慧所稱,清吉勿怠。

589 如有三明,解脫無漏,寡智鮮識,無所憶念。

590 其於食飲,從人得利,而有惡法,從供養嫉。

591 多結怨利,強服法衣,但望飲食,不奉佛教。

592 當知是過,養為大畏,寡取無憂,比丘釋心。

593 非食命不濟,孰能不揣食,夫立食為先,知是不宜嫉。

594 嫉先創己,然後創人,擊人得擊,是不得除。

595 甯啖燒石,吞飲洋銅,不以無戒,食人信施。

第三十四  沙門品,三十有二章

沙門品者,訓以法正,弟子受行,得道解淨。

596 端目耳鼻口,身意常守正,比丘行如是,可以免眾苦。

597 手足莫妄犯,節言順所行,常內樂定意,守一行寂然。

598 學當守口,寡言安徐,法義為定,言必柔軟。

599 樂法欲法,思惟安法,比丘依法,正而不費。

600 學無求利,無愛他行,比丘好他,不得定意。

601 比丘少取,以得無積,天人所譽,生淨無穢。

602 比丘為慈,愛敬佛教,深入止觀,滅行乃安。

603 一切名色,非有莫惑,不近不憂,乃為比丘。

604 比丘扈船,中虛則輕,除淫怒癡,是為泥洹。

605 舍五斷五,思惟五根,能分別五,乃渡河淵。

606 禪無放逸,莫為欲亂,不吞洋銅,自惱燋形。

607 無禪不智,無智不禪,道從禪智,得至泥洹。

608 當學入空,靜居止意,樂獨屏處,一心觀法。

609 常制五陰,伏意如水,清淨和悅,為甘露味。

610 不受所有,為慧比丘,攝根知足,戒律悉持。

611 生當行淨,求善師友,智者成人,度苦致喜。

612 如衛師華,熟如自墮,釋淫怒癡,生死自解。

613 正身正言,心守玄默,比丘棄世,是為受寂。

614 當自敕身,內與心爭,護身念諦,比丘惟安。

615 我自為我,計無有我,故當損我,調乃為賢。

616 喜在佛教,可以多喜,至到寂寞,行滅永安。

617 儻有少行,應佛教戒,此照世間,如日無曀。

618 棄慢無餘憍,蓮華水生淨,學能舍此彼,知是勝於故。

619 割愛無戀慕,不受如蓮華,比丘渡河流,勝欲明於故。

620 截流自恃,逝心卻欲,仁不割欲,一意猶走。

621 為之為之,必強自製,舍家而懈,意猶複染。

622 行懈緩者,勞意弗除,非淨梵行,焉致大寶。

623 沙門何行,如意不禁,步步著粘,但隨思走。

624 袈裟披肩,為惡不損,惡惡行者,斯墮惡道。

625 不調難誡,如風枯樹,作自為身,曷不精進。

626 息心非剔,慢訑無戒,舍貪思道,乃應息心。

627 息心非剔,放逸無信,能滅眾苦,為上沙門。

第三十五  梵志品,有四十章

梵志品者,言行清白,理學無穢,可稱道士。

628 截流而渡,無欲如梵,知行已盡,是謂梵志。

629 以無二法,清淨渡淵,諸欲結解,是謂梵志。

630 適彼無彼,彼彼已空,舍離貪淫,是謂梵志。

631 思惟無垢,所行不漏,上求不起,是謂梵志。

632 日照於晝,月照於夜,甲兵照軍,禪照道人,佛出天下,照一切冥。

633 非剃為沙門,稱吉為梵志,謂能舍眾惡,是則為道人。

634 出惡為梵志,入正為沙門,棄我眾穢行,是則為舍家。

635 若猗於愛,心無所著,已舍已正,是滅眾苦。

636 身口與意,淨無過失,能舍三行,是謂梵志。

637 若心曉了,佛所說法,觀心自歸,淨于為水。

638 非蔟結髮,名為梵志,誠行法行,清白則賢。

639 飾發無慧,草衣何施,內不離著,外舍何益?

640 被服弊惡,躬承法行,閒居思惟,是謂梵志。

641 佛不教彼,贊己自稱,如諦不妄,乃為梵志。

642 絕諸可欲,不淫其志,委棄欲數,是謂梵志。

643 斷生死河,能忍起度,自覺出塹,是謂梵志。

644 見罵見擊,默受不怒,有忍辱力,是謂梵志。

645 若見侵欺,但念守戒,端身自調,是謂梵志。

646 心棄惡法,如蛇脫皮,不為欲汙,是謂梵志。

647 覺生為苦,從是滅意,能下重擔,是謂梵志。

648 解微妙慧,辯道不道,體行上義,是謂梵志。

649 棄捐家居,無家之畏,少求寡欲,是謂梵志。

650 棄放活生,無賊害心,無所嬈惱,是謂梵志。

651 避爭不爭,犯而不慍,惡來善待,是謂梵志。

652 去淫怒癡,憍慢諸惡,如蛇脫皮,是謂梵志。

653 斷絕世事,口無麤言,八道審諦,是謂梵志。

654 所施善惡,修短巨細,無取無舍,是謂梵志。

655 今世行淨,後世無穢,無習無舍,是謂梵志。

656 棄身無猗,不誦異行,行甘露滅,是謂梵志。

657 於罪與福,兩行永除,無憂無塵,是謂梵志。

658 心喜無垢,如月盛滿,謗毀已除,是謂梵志。

659 見癡往來,墮塹受苦,欲單渡岸,不好他語,唯滅不起,是謂梵志。

660 已斷恩愛,離家無欲,愛有已盡,是謂梵志。

661 離人聚處,不墮天聚,諸聚不歸,是謂梵志。

662 棄樂無樂,滅無熅燸,健違諸世,是謂梵志。

663 所生已訖,死無所趣,覺安無依,是謂梵志。

664 已度五道,莫知所墮,習盡無餘,是謂梵志。

665 於前於後,乃中無有,無操無舍,是謂梵志。

666 最雄最勇,能自解度,覺意不動,是謂梵志。

667 自知宿命,本所更來,得要生盡,叡通道玄,明如能默,是謂梵志。

第三十六  泥洹品,三十有五章

泥洹品者,敘道大歸,恬惔寂滅,度生死畏。

668 忍為最自守,泥洹佛稱上,舍家不犯戒,息心無所害。

669 無病最利,知足最富,厚為最友,泥洹最快。

670 饑為大病,行為最苦,已諦知此,泥洹最樂。

671 少往善道,趣惡道多,如諦知此,泥洹最安。

672 從因生善,從因墮惡,由因泥洹,所緣亦然。

673 麋鹿依野,鳥依虛空,法歸分別,真人歸滅。

674 始無如不,始不如無,是為無得,亦無有思。

675 心難見習可睹,覺欲者乃具見,無所樂為苦際,在愛欲為增痛。

676 明不清淨能禦,無所近為苦際,見有見聞有聞,念有念識有識。

677 睹無著亦無識,一切舍為得際,除身想滅痛行,識已盡為苦竟。

678 猗則動虛則靜,動非近非有樂,樂無近為得寂,寂已寂已往來。

679 來往絕無生死,生死斷無此彼,此彼斷為兩滅,滅無餘為苦除。

680 比丘有世生,有有有作行,有無生無有,無作無所行。

681 夫唯無念者,為能得自致,無生無複有,無作無行處。

682 生有作行者,是為不得要,若已解不生,不有不作行。

683 則生有得要,從生有已起,作行致死生,為開為法果。

684 從食因緣有,從食致憂樂,而此要滅者,無複念行瑹。

685 諸苦法已盡,行滅湛然安,比丘吾已知,無複諸入地。

686 無有虛空入,無諸入用入,無想不想入,無今世後世。

687 亦無日月想,無往無所懸,我已無往反,不去而不來。

688 不沒不復生,是際為泥洹,如是像無像,苦樂為以解。

689 所見不復恐,無言言無疑,斷有之射箭,遘愚無所猗,是為第一快,此道寂無上。

690 受辱心如地,行忍如門閾,淨如水無垢,生盡無彼受。

691 利勝不足恃,雖勝猶複苦,當自求法勝,已勝無所生。

692 畢故不造新,厭胎無淫行,種燋不復生,意盡如火滅。

693 胞胎為穢海,何為樂淫行?雖上有善處,皆莫如泥洹。

694 悉知一切斷,不復著世間,都棄如滅度,眾道中斯勝。

695 佛以現諦法,智勇能奉持,行淨無瑕穢,自知度世安。

696 道務先遠欲,早服佛教戒,滅惡極惡際,易如鳥逝空。

697 若已解法句,至心體道行,是度生死岸,苦盡而無患。

698 道法無親𤀺,正不問羸強,要在無識想,結解為清淨。

699 上智饜腐身,危脆非實真,苦多而樂少,九孔無一淨。

700 慧以危貿安,棄猗脫眾難,形腐銷為沫,慧見舍不貪。

701 觀身為苦器,生老病死痛,棄垢行清淨,可以獲大安。

702 依慧以卻邪,不受漏得盡,行淨致度世,天人莫不禮。

第三十七  生死品,十有八章

生死品者,說諸人魂,靈亡神在,隨行轉生。

703 命如果待熟,常恐會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

704 從初樂恩愛,因淫入胎影,受形命如電,晝夜流難止。

705 是身為死物,精神無形法,假令死複生,罪福不敗亡。

706 終始非一世,從癡愛久長,自此受苦樂,身死神不喪。

707 身四大為色,識四陰曰名,其情十八種,所緣起十二。

708 神止凡九處,生死不斷滅,世間愚不聞,蔽闇無天眼。

709 自塗以三垢,無目意妄見,謂死如生時,或謂死斷滅。

710 識神造三界,善不善五處,陰行而默到,所往如回應。

711 欲色不色有,一切因宿行,如種隨本像,自然報如意。

712 神以身為名,如火隨形字,著燭為燭火,隨炭草糞薪。

713 心法起則起,法滅而則滅,興衰如雨雹,轉轉不自識。

714 識神走五道,無一處不更,捨身複受身,如輪轉著地。

715 如人一身居,去其故室中,神以形為廬,形壞神不亡。

716精神居形軀,猶雀藏器中,器破雀飛去,身壞神逝生。

717 性癡淨常想,樂身想癡想,嫌望非上要,佛說是不明。

718 一本二展轉,三垢五彌廣,諸海十三事,淵銷越度歡。

719 三事斷絕時,知身無所直,命氣熅暖識,捨身而轉逝。

720 當其死臥地,猶草無所知,觀其狀如是,但幻而愚貪。

第三十八  道利品,二十章

道利品者,君父師行,開示善道,率之以正。

721 人知奉其上,君父師道士,信戒施聞慧,終吉所生安。

722 宿命有福慶,生世為人尊,以道安天下,奉法莫不從。

723 王為臣民長,常以慈愛下,身率以法戒,示之以休咎。

724 處安不忘危,慮明福轉厚,福德之反報,不問尊以卑。

725 夫為世間將,修正不阿璙,心調勝諸惡,如是為法王。

726 見正能施惠,仁愛好利人,既利以平均,如是眾附親。

727 如牛厲渡水,導正從亦正,奉法心不邪,如是眾普安。

728 勿妄嬈神象,以招苦痛患,惡意為自煞,終不至善方。

729 戒德可恃怙,福報常隨己,見法為人長,終遠三惡道。

730 戒慎除苦畏,福德三界尊,鬼龍邪毒害,不犯持戒人。

731 無義不誠信,欺妄好鬥諍,當知遠離此,近愚興罪多。

732 仁賢言誠信,多聞戒行具,當知親附此,近智誠善多。

733 善言不守戒,志亂無善行,雖身處潛隱,是為非學法。

734 美說正為上,法說為第二,愛說可彼三,誠說不欺四。

735 無便獲利刃,自以克其身,愚學好妄說,行牽受幸戾。

736 貪淫瞋恚癡,是三非善本,身以斯自害,報由癡愛生。

737 有福為天人,非法受惡形,聖人明獨見,常善承佛令。

738 戒德後世業,以作福追身,天人稱譽善,心正無不安。

739 為惡不念止,日縛不自悔,命逝如川流,是恐宜守戒。

740 今我上體首,白生為被盜,已有天使召,時正宜出家。

第三十九  吉祥品,十有八章

吉祥品者,修己之術,去惡就善,終厚景福。

741 佛尊過諸天,如來常現義,有梵志道士,來問何吉祥。

742 於是佛湣傷,為說真有要,已信樂正法,是為最吉祥。

743 若不從天人,希望求僥倖,亦不禱祠神,是為最吉祥。

744 友賢擇善居,常先為福德,敕身從真正,是為最吉祥。

745 去惡從就善,避酒知自節,不淫於女色,是為最吉祥。

746 多聞如戒行,法律精進學,修已無所爭,是為最吉祥。

747 居孝事父母,治家養妻子,不為空之行,是為最吉祥。

748 不慢不自大,知足念反復,以時誦習經,是為最吉祥。

749 所聞常以忍,樂欲見沙門,每講輒聽受,是為最吉祥。

750 持齋修梵行,常欲見賢聖,依附明智者,是為最吉祥。

751 以信有道德,正意向無疑,欲脫三惡道,是為最吉祥。

752 等心行佈施,奉諸得道者,亦敬諸天人,是為最吉祥。

753 常欲離貪欲,愚癡瞋恚意,能習誠道見,是為最吉祥。

754 若以棄非務,能勤修道用,常事於可事,是為最吉祥。

755 一切為天下,建立大慈意,修仁安眾生,是為最吉祥。

756 欲求吉祥福,當信敬於佛,欲求吉祥福,當聞法句義,

757欲求吉祥福,當供養眾僧,戒具清淨者,是為最吉祥。

758 智者居世間,常習吉祥行,自致成慧見,是為最吉祥。

759 梵志聞佛教,心中大歡喜,即前禮佛足,歸命佛法眾。
Gủi hàng từ MỸ về VIỆT NAM
Gủi hàng từ MỸ về VIỆT NAM
Tạo bài viết
Bài viết này chỉ là những suy nghĩ rời. Nói theo ngôn ngữ thường dùng là viết theo thể văn tản mạn. Nghĩa là, không phải sắp xếp, lý luận theo một hệ thống. Bài viết khởi lên từ cuộc nói chuyện rời trong khi ngồi trên xe của nhạc sĩ Tâm Nhuận Phúc Doãn Quốc Hưng từ Quận Cam tới tham dự một Phật sự tại Riverside, California.
Có rất nhiều thông tin trái ngược nhau về đậu nành: Nó có tốt cho sức khỏe không? Nó có nguy hiểm không? Và nếu ăn được thì tại sao một số người lại nói là không?
Là Phật tử, ai cũng muốn tìm hiểu Đạo Phật để thực hành cho đúng đắn ; nhưng Phật Giáo thật mênh mông, như lá cây trong rừng : học cái chi đây ? bắt đầu từ đâu ? Cả đời người chắc cũng không học hết được. Mỗi người tùy theo phương tiện, chí hướng, ý thích, điều kiện, mà đặt trọng tâm trên một hay vài địa hạt nghiên cứu.